王小川创办百川这两年: 从高光时刻到至暗时刻?

发布日期:2025-07-19 14:10    点击次数:167

2023年初,当王小川宣布成立百川智能进军大模型领域时,这位曾经的搜狗CEO被寄予厚望。业内普遍认为,作为技术出身的连续创业者,他最有希望打造“中国版OpenAI”。

“在六小虎里,能自带流量的除了Kimi就是王小川。”一位长期跟踪AI赛道的媒体人透露,“他的故事太有戏剧性了,天才少年、搜狗恩怨、与张朝阳的纠葛,这些元素让他的自然流量远高于其他创始人。”

然而两年过去,当不少同行纷纷以百亿参数模型和天价融资抢占头条时,百川智能却悄然收缩战线,渐渐成为大模型“六小虎”中式微的存在之一。

“未战先怯”?

实际上,王小川的“撤退”迹象从一开始就已显现。

2023年2月15日,当互联网巨头和投资界大佬们纷纷投身自然语义大模型创业热潮时,王小川这位生于1978年的“天才少年”正站在人生的第二个十字路口。距离搜狗完成私有化已过去近18个月,他手中握着的不再是张朝阳给的“命题作文”,而是一张完全由自己挥毫的白纸。

“OpenAI的成功,首先是技术理想主义的胜利。中国需要自己的OpenAI,就需要技术理想主义。大厂受自己的业务牵引,追逐资本热点的创业公司更动作变形。不止如此,这种理想主义还需要有爱国之心、商业智慧和学术尊重去获得政府支持,推动企业联盟和学术界协同。中国能诞生自己的OpenAI。”他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。

彼时,王小川用“技术理想主义”定义了他心目中的大模型创业。他那时就知道,真正的技术理想主义需要不计成本的投入和反复试错的坚持,很难在短期内见到成效。

然而后来,在业务方向上,百川智能却陷入了迷茫。

“我们不是因为大模型选择了AI医疗,而是因为医疗选择了大模型。”王小川曾多次强调,医疗是百川智能的核心方向。早在2019年,王小川就开始布局医疗领域,先后投资了碳云智能、零氪科技、深思考等五家医疗AI公司。在他看来,AI医疗将是大模型最具潜力的落地场景之一。

然而,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商业化落地的难度。与金融、教育等领域相比,医疗行业的监管更为严格,数据获取和合规性问题成为制约AI医疗发展的关键因素。同时,医疗行业的决策链长、利益相关方众多,使得AI产品的推广和应用面临诸多挑战。

在商业化压力下,百川智能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其他领域。2023年10月,百川智能推出了面向C端用户的AI助手“百小应”,试图在竞争激烈的C端市场分一杯羹。但由于缺乏独特的产品定位和差异化竞争优势,“百小应”并未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。

与此同时,百川智能在B端市场也进展缓慢。据媒体报道,百川智能在金融、教育等领域的商业化合作进展并不顺利,客户对其产品的认可度和付费意愿较低。

在2024年3月的一次媒体采访中,王小川坦言,百川智能在过去一年中走了不少弯路,“我们在业务方向上有些摇摆不定,没有聚焦在一个核心领域。”

当伙伴纷纷离去……

确实,王小川的创业起点堪称梦幻。

2023年3月公司成立,仅3个月后便发布了参数量达70亿的中英文预训练大模型baichuan-7B;7个月内完成3亿美元A轮融资,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、腾讯、小米等行业巨头;同年10月,公司估值突破10亿美元。

在百川智能一口气发布了70亿参数的通用模型Baichuan-7B、120亿参数的代码模型Baichuan-12B-Chat和对标Stable Diffusion的文生图模型Baichuan-1.5B-Image三个模型,并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之时,团队不过70余人,其中近半数为算法工程师,技术能力可见一斑。

而且,团队几乎复刻了搜狗旧部班底,联合创始人茹立云(原搜狗COO)、洪涛(原搜狗商业产品负责人)、焦可(原搜狗语音交互负责人)、陈炜鹏(搜狗旧部,负责AI编程方向)悉数加盟。这一布局显然是王小川依赖成熟协作团队快速启动的策略,但过度单一的人才来源也可能限制了组织的开放性与创新活力,这一点在后续的高管离职潮中间接得到了印证。

2024年下半年,距离百川智能成立仅一年多,公司便遭遇了“高管离职潮”。

这波离职潮始于商业化负责人洪涛的离开,随后医疗业务负责人李施政、金融业务负责人邓江相继离任,其中邓江已加盟AI基础设施企业北电数智,担任行业副总裁。不久,联合创始人焦可也正式从公司退出。

7月11日,据ZFinTech消息,焦可的新项目来福已悄然登陆苹果AppStore。这款由北京耳朵时间科技有限公司(焦可担任法人及实控人)推出的产品,定位“AI私人电台”,目前仍处于内测阶段,主打以AI语音驱动的“陪伴型内容”,通过语音合成与场景感知实现“个性化播报”,试图构建更贴近人类情绪的交互体验。“他现在在做AI播客。”知情人士向未来图灵透露。

近期有消息称,百川智能技术联合创始人谢剑将离职。据知情人士向未来图灵透露,出身百度系的谢剑已入职度小满。内部人士表示,谢剑的离职早有预兆:“他是百度嫡系,与王小川的磨合一直存在问题。”

值得注意的是,谢剑离开后,百川智能的创始团队中,除王小川外就只剩下了茹立云。然而有消息称,茹立云也在低调接触外部机会。但这一传闻未得到官方证实。

“静默生存法”?

行业共识,百川已暂停大模型预训练,转向成本更低的医疗垂类模型开发。

此前在《王小川“梭哈”AI医疗,三甲医院:不如先给我换台电脑!》一文中,小编提到过,王小川之所以选择医疗赛道,原因主要有两点。

其一,该赛道参与者相对较少,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定型,存在较大的开拓空间;其二,回顾PC互联网时代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,用户在医疗健康方面存在着高频且刚性的需求,然而这些需求并未被当时的既有应用充分满足。

但,王小川也知道AI医疗目前想要商业化很难。

当然,也有其他路径可走。有知情人士对未来图灵分析,(王小川可以)将成本控制在可由利息覆盖的范围内,仅保留小团队推进项目,且不允许百川进行额外投资。“他想着成了就成了,不成的话就跟股东谈谈,你看这么多年,别家都倒了,我至少还能还个期权。”对于投资人来说,在一级市场投资中,若行业遇冷,多数项目往往血本无归,相比之下,能收回期权已属不错的结果。

如此一来,继续进行大模型训练显然不符合成本逻辑。事实则是,“百川早就不做(预训练)了。”

至于医疗模型的开发,核心则落在“后训练”环节。相关人士解释道:“医疗模型靠的是后训练,成本低多了,只要能达到基本效果就行,甚至可能都用不了那么多投入。”只是,这套以控制成本为核心的“静默生存法”能否在AI的深水区奏效,目前仍是未知数。

想当初,在宣布卖掉搜狗之后,关于王小川再创业的消息就接连不断。他也曾私下透露,“我最想的先是认知这个世界,还不是改变世界。”即便创业,他也坦承自己“很天平”(指星座天平座/天秤座,暗指自己不急于做出决策)。如今,百川智能棋至中盘、面临大考,被前同事认为“属于被命运推着走的人”的王小川,未来会被谁推着继续向前呢?